找到相关内容267篇,用时1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三祖僧璨大师及其《信心铭》略说

    一切,还应“莫逐有缘,勿住忍”。逐于有缘是拣择,是取舍,不论所逐之缘是善是恶。与之对应的是“勿住忍”。法皆,泯人我、绝感应;忍则于法住于实相,又有法忍和无生法忍之胜境。但禅宗关注的是顿了,...不在明白里,是汝还护惜也无?”在这里,明白是,不明白是呢?真的如《信心铭》所说:“毫厘有差,天地悬隔”。在这里,是有拣择,还是无拣择呢?要知道,心为法之源,而作用在当机一念之上。这当机的一念,是一切...

    冯学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44540373.html
  • 无相三皈依

    佛,佛 才具有三身。就我们自己就具备三身,我们的自性,本来就是清净法身,明白了 法皆的道理,开悟了,见了道,你就得到了圆满报身;然后你广修六度,普 作行,就是百千亿化身。大家都有清净法身,为什么...实性中,不染善恶,此名圆满报身佛。自性起一念恶,灭劫善因;自 性起一念善,得恒沙恶尽。直至无上菩提,念念自见,不失本念,名为报身。   何名千百亿化身?若不思法,性本如。一念思量,名为变化。思量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22044299.html
  • 佛教中国化的文化学意义

    所谓妙悟、神韵说,前者源于严羽之《沧浪诗话》,后者则为清代王士祯提出。其中妙悟说与佛教思想渊源最深。明代胡应麟说:“禅则一悟之后,法皆,棒喝怒呵,无非至理;诗则一悟之后,万象冥会,呻吟咳唾,动触天真...

    王炯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04446640.html
  • 生死契阔——摘自《红尘觉悟》

    生命与人生本相的学说,这一学说的核心内容就是强调人生是苦,人从出生到死都是苦,从而向世人展示了一个避之唯恐不及,遑论迷恋和倾心扑进的现实生活大苦海。同时,佛家以谐行无常、法皆的思想指明人们所迷恋的...他的事业是多么的飞黄腾达,当死亡降临之际,一切便都会转眼成,被剥夺得干干净净。因此,死亡的事实和对死亡的恐惧,显然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,不利于人的安身立命,不利于人的奋斗逆取。同时,虽然每一个人都被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61848803.html
  • 园瑛大师与禅学

    禅宗语录》阐述学禅体会和心得。他虽提倡禅教一致,争双修,但重点 仍放在禅修上,如曾赋诗云:“恰恰念佛时,恰恰无佛念,无佛恰恰念,常念恰恰无。”又 七匀时口占诗云:“行年七十老头陀。满腹风光会也么;法皆...知识、修习天台教观、钻研《楞严经》,初露锋芒。他 在天宁寺带病参禅,于禅工事定境现前,身心轻安,口占一绝,诗云:“狂心歇处幻身融, 内外根尘色即,洞察灵明无挂碍,千差万别一时通。”从此智慧显发,净...

    蔡惠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50950040.html
  • 僧璨及其《信心铭》略说

    建立,至道是无为法而非有为法。所以,面对这一切,还应“莫逐有缘,勿住忍。”逐于有缘是拣择,是取舍,不论所逐之缘是善是恶。与之对应的是“勿住忍”。法皆,泯人我,绝感应;忍则于法住于实相,又...拣择,才有语言,是拣择,是明白,老僧不在明白里,是汝还护惜也无?”在这里,明白是、不明白是呢?真的如《信心铭》所说:“毫厘有差,天地悬隔”。在这里,是有拣择、还是无拣择呢?要知道,心为法之源,而作用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01950759.html
  • 无住生心的菩提行

    」   我们不禁要问: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,与「一切万法不离自性」,二者之间的关联如何?无所住之心即性的智慧;六根与六尘交感,时时对境生心而不起妄念。「法不离自性」,说明宇宙与人生,一切森罗万象皆是自性真心的映现;若离此心则法皆,无一物可得。从佛法体系分别,前者是性缘起论,后者为自性唯心论。性与唯心,一一有,界限分明,怎会听闻般若性——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...

    超定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85654182.html
  • 《百喻经》中的大乘佛学思想

    是讲宇宙是识变现出来的,第七识、前六识是的、假的,而阿赖耶识是不的。瑜伽行派讲第八识不,这就与中观般若思想的法皆,有着矛盾,所以后来的中观学派和瑜伽行派就在第八识是不是的问题上进行了...说法,不著二边,亦不著断,亦不著常,如似八正道说法,诸外道见是断见常见,便生执著。”这里说的不著二边,就与龙树讲缘起中道思想相近,不著两边就是说法因缘而起,既不是恒常的有,也不是绝对的无,而是缘起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061655784.html
  • 佛儒二学之本体论辨异

    有为相而立“”义,然此“”义非为本体,实为指月之法尔,故云“法皆,而本性不”。此“”义虽非本体,然乃指月见月之要义,离却此义,则别入他途,难见本体矣。   佛法以立“”义而指导众生得见...生无灭之本体,顺之则证入一真法界,逆之则世界众生法皆由此本体所缘生,即所谓:“順法身,萬象俱寂;隨智用,萬象俱生”,亦所谓“世间法莫非佛法”。以此而视,若能廓清本体论之异见,则佛儒二学于义理处实无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064555802.html
  • 论末那在转凡成圣中的作用

    而染,不但作诸恶法是染,就是行诸善法亦是染污的。前六识虽然对境起了别作用,尤以第六识分别为胜,但它们却受末那的相当牵制,以致不能了达事物如幻,法皆而於施等事业不能离去其相,期想被施者有所酬报,因此...论末那在转凡成圣中的作用 性   末那是八识之一,八识是唯识学的基本教义,即万有现像皆不离识,转识成智,证得二所显唯识性。故所唯之法虽有无量种,但能唯之“识”。只有此八。八识中能使人为染为净...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82956527.html